心理学
思维
职业发展
商业
个人成长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如何提升?

具体方法,最好实践过或者有好书。
关注者
5,546
被浏览
586,645

172 个回答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从思考的角度你可以理解为,认知就是第一人称:

元认知就是第三人称:

我看了很多关于元认知的回答,都没有跳出第一人称的范围,有的甚至提出了控制自己大脑的神奇说法。其实,元认知并不神奇,它更多的是将本来仍其自然的思维习惯,结合周围环境中,进行归纳、总结与优化。

既然元认知本来就是一种思维活动,为什么要刻意把元认知提炼出来?

许多聪明的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元认知,更不需要啃上干巴巴的思维流程图。在纸上画个框加个箭头就能处理信息了?

本质上还是第一人称的思维模式。

什么又是第三人称的思维方式呢?说白了就是跳出“我”的限制,克服思维方式的惯性与视角偏差,是一种辅助思维方式。

是不是更玄幻了?其实很简单。

很多人玩第一人称的射击游戏会不由自主的害怕、头晕或者对周遭环境过于敏感,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相比而言,第三人称视角下就显得更加从容,分析也更加冷静。比如吃鸡,如果一个新手玩,第三人称总会比第一人称更加舒服。而对于高手来说,则差别不大。

元认知其实就是建立起对认知本身的第三人称视角,帮助你克服思维上的误区。这才是很多人试图去解构大脑思维模式的意义所在。

但如果这一点不明确出来,画再多思维导图,你也控制不了你的大脑。

比如下面这种循环逻辑:

你突然发现,大脑也是一个器官,是可以被控制的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控制着电脑所有的行为,那谁控制着CPU呢? 是计算机的程序。 那是谁控制着程序呢? 对,是站在程序背后的「人」 看似CPU是计算机的大脑,但真正控制着电脑的是人。 那你的大脑背后站着是什么呢? 对,是你自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认知。大脑只是你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和手和脚是一样的,你是可以使用「元认知」来控制的!

用元认知控制大脑?你怎么不左脚踩右脚上天呢?

这是很多成功学家喜欢玩的把戏。把你的思维带入一个循环中间,然后告诉你:要冥想、要学习套路,要去训练你的元认知。具体是什么呢,我不说,总之听我的你就能找到你的元认知。。

十个传销九个话术都是如此。

上面说了,刻意把一部分认知强调、归纳为元认知无非是为了克服人的思维误区:比如情绪化、偏见、忘性等等。

其实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冷静客观分析的能力,有些人则在无意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还有些人身处的氛围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

元认知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刻意的归纳来约束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其实就是思维活动的条例规范

有些人则是习惯成自然,没有也无所谓。

最后,如何提升你的元认识?这是推荐的第一本书:

唯物主义的好处就在于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能够最快速建立起稳定的思维框架。

然后再推荐一本:

冯端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这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解开了我们这个维度的世界一些普遍性的运转规律:

比如为什么没有永动机?放在思维中那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消耗现实能量的,虚无缥缈中突然出现神迹,都是假象。从这一点出发,很多传销、成功学的荒谬逻辑不攻自破。再比如:时间之矢,万事万物都是不可逆的。你想喝后悔药、想从新来过,都是不可能的。

这些根基于物理学的铁律就能死死的定住你的思维框架,不受自身情绪化、视角偏差的阻碍。一旦避开了误区,你就会发现前方没有玄之又玄的捷径,并清楚知道自身积累的不足,进而沉下心去学习。

元认知仅仅是思维的提纲,只是一种增益。

如果自己思维能力、知识储备有限,光整体训练思维模式而没有知识信息输入,什么冥想,毫无用处还容易走火入魔。如果技术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无论怎么切换视角都是无用功。就像是玩游戏的时候黑屏了,你再怎么切也是一片混沌。

结合干货、吸收外部信息,才是有益的思考。

当你陷入混沌、敏感、偏执的时候,打坐冥想还不如去操场跑个几千米有效。

依托一个知识体系(无论是社科还是自然科学),建立起稳定的思维方式,远比以空论空的元认知有效。

编辑于 2019-01-25 20:27

☆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认知的认知”。

简单来说,元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原来你的大脑运行方式是这样的:

发生了事件A ...→ 你有了反应B

但如果你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了了呢?你的大脑又是如何运行的?

发生了事件A ... → 你有了反应B → 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对的吗? → C 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 → 于是,你有了反应C

你有没有发现区别?

你的大脑开始有了「纠错机制」,在你的大脑里竟然出现了2个甚至更多个声音,他们在互相辩论、彼此说服,而你自己就像是这场小型辩论赛的裁判,观看着这场争斗,最终选择获胜的那位「选手」,做出符合「他的结论」的反应。

你的「思维过程」被你「看」见了,并且你竟然还可以决定这场争斗的胜负,并让大脑按这个胜出的想法思考、行事。

你突然发现,大脑也是一个器官,是可以被控制的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控制着电脑所有的行为,那谁控制着CPU呢?

是计算机的程序。

那是谁控制着程序呢?

对,是站在程序背后的「人」

看似CPU是计算机的大脑,但真正控制着电脑的是人。

那你的大脑背后站着是什么呢?

对,是你自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认知。大脑只是你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和手和脚是一样的,你是可以使用「元认知」来控制的!

元认知,就是控制你大脑的那个真正的大脑。

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我们的大脑其实和计算机一样,简单来看它是通过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输入设备」将外界的信号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然后大脑把处理完的结果交给嘴巴,手,脚,这些「输出设备」输出给外部世界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大脑具体怎么处理的我们不知道,就像一个黑盒子。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信息输入——黑盒子——输出结果

最终,你的任何想法、思考结果,都需要通过嘴巴、手脚等设备来输出,而外界也只会根据你的输出内容对你进行反馈。

因此,每个人输出的不同将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


但是,大脑是个黑盒子,我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运转的,所以输出的并不一定是当下最适合的内容,甚至有时会不受控制。

比如有些事的发生让我们很生气,情绪突如其来,霸占了这个黑盒子,控制着我们的手脚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我们会摔杯子、拍桌子;控制着我们的嘴巴,说出有攻击性的话语,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而可怕的是,事后我们竟然被自己刚才的行为给惊呆了!我为什么会做这些动作?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完全不知道,控制不住,太可怕了!就像是大脑的驾驶室,被人劫持了,在那一刻身体完全变成了「大脑」的奴隶。

因此,如果我们想改变之后的人生轨迹,我们就得先破译这个黑盒子,防止这种「劫持」情况的再次发生,甚至让大脑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转。这样我们就能控制「输出」从而改变之后的人生走向了。

那如果有了元认知,会有什么不同呢?


☆ 元认知的作用

元认知,就是能让你清晰的看见这整个过程,并且由你自己来全权接管这三个环节:

第一,控制输入

还记得我们第一课讲的注意力吗?为什么注意力是你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注意力决定了你会接收到什么信息;接收到的信息会决定你的大脑会思考什么;你大脑的思考结果会影响你的输出,你说的话,你做的动作。最终,这些输出会导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别!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信息」不同。


还记得我们第三课讲的那个《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吗?为什么会存在富人家的孩子越富有?

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家里的财产而变成富人,而是因为他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人脉资源」等都是不同的,这些「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思考,决定了他们的能力圈,决定了他们的资源结构层,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人生。

注释:什么叫能力圈,资源结构层等概念?请出门左转,看我们第五课的内容《 第五课:脱了衣服你还是谁?》


有许多富豪曾说「我的钱不会留给下一代」,但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富豪说会放弃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控制注意力,就是控制了你大脑的「输入设备」。

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内容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已大幅度降低,大量没用的、占你大脑内存的、有销售目的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具有欺骗性的谣言;没有营养的八卦等信息随处可见,他们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在互联网,霸占着你的手机屏幕,期待着进入你的大脑,占领你的黑盒子,让你的思考变得浑浊,还很难被清理出去…...

久而久之,你大脑里能思考的内容就全部都是这些信息,思考的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浮于表面的情绪宣泄…...

所以,你必须启动「元认知」,让你的注意力像杀毒软件一样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信息实行零容忍,一定坚决不让他们进入你的大脑。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第一课已经讲过其重要性了,很多同学也被惊出一身冷汗,但是感觉自己依然无法做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的「元认知能力」还不强,甚至还没有被激活。


第二,控制大脑

进入大脑的信息,你怎么处理?

启动元认知,按信息的不同,选择以下3种处理方式:


1. 对无用的信息:丢弃

万一有些信息,注意力没挡住,进入到大脑了怎么办?

很简单啊,把他们识别出来,然后丢弃掉!

可问题是,怎么识别?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就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的。

我父亲很喜欢玩古玩,因此我从小经常会见到一些古董圈里的所谓「老法师」,在我眼里他们特别神奇,一个古董拿到手里,一般只需要5秒钟,就能在不借助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判断真假。而作为我们这种外行的人,一个东西往往在家里藏了好几年,竟然还不知道自己原来藏了一个赝品…

所以,有一次我就忍不住去问老法师,你是有什么特别秘诀吗?我为什么看了几年都看不出是赝品,而你只需要5秒钟?

老法师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知真识假,因为我真的看的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这种辨识能力,你就得先主动的学习大量的正确知识,累积到一定量之后,你便会自然拥有这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某个信息的好坏。

什么是正确的知识?

就是那些经历过风霜,经历过岁月,沉淀下来变成的教科书,变成的经典书籍,它们也许不像网络上那些标题党文章写的如此抓人眼球,也许不像10w+的文章写的生动好玩,但是他们却能帮你构建起牢固的知识大厦,帮助你拥有一双智慧的双眼。


2. 对有益的信息:储存

如果是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是知识概念,那就把它储存起来吧。

你储存的这些有用的知识,就像是电脑里的数据,电脑的所有运算,都是要基于数据的,没有数据也就没有办法运算,而你大脑的思考也需要依赖于这些知识,不然就不知道该思考什么。

那有益的信息分为哪几类?

主要有4大类内容需要被储存下来:

  • A. 概念:
    你对事物的理解,我们第一模块全部都在讲这个,这个是你理解世界,思考问题的砖瓦。
  • B. 价值观:
    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更好的。
  • C. 思维方式:
    不同问题的思考方法。
  • D. 方法论:
    专项问题的已知最优解法。


那具体存放在大脑的什么位置呢?

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理解层次」吗?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你大脑的「内部结构」,让这些内容按如下方式存放:

那知识太多,记不住怎么办?学过了就忘?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外接一个硬盘来给你的大脑扩容了,具体扩容和整理这些知识的方法,我们会在第二季度「重塑大脑」中详细介绍。


3. 对问题或者任务:处理

如果把一部手机暂时比作是你的大脑,现在你遇到危险事件,你需要报警求救,因此你对手机输入了一个信息「报警」,请问手机会有什么反应?

答案是,什么反应都没有…

你要让手机理解你发出的「报警」是什么意思,你得先打开手机上的某个对应的App,不同的App你输入同样的信息,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你打开微信,输入「报警」也许会出来一个名字里含有「报警」的人或文章;你打开淘宝,输入「报警」会跳出来「防盗报警器」的购买链接...

只有当你打开电话App的时候,它才会识别出你是要打电话,然后调用通讯录,把「报警」这两个字,翻译成电话号码「110」并启动通讯功能….

这个App是什么?

就是之前你在「能力层」储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调用的通讯录是什么呢?就是你储存在BVR层里的「概念」。

你大脑里可能储存了很多套思考方式,当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进入大脑之后,你得先判断,它属于哪种问题?什么任务?目的是什么?然后启动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论」来处理这些信息。


比如:

你想创业,得先规划一个适合当下的战略吧,你可能就需要用到思考工具:SWOT分析

你有选择困难症?面对多个选项不知道如何选择?你可以使用思考工具:概率决策树

你准备写一篇文章,不知道如何提笔?你可以试试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

还有其他很多种「思考方式」能匹配不同的问题,比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考,博弈思考,MECE法则,5W,KT…..这些方法我们在第二季度「大脑升级」的课程里都会讲到。

你可能会说:思考一个问题而已,有必要那么复杂吗?

你确实可以买个手机,里面什么APP都不装,它也能解决基本问题,但是这个手机的功能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单一了,处理不了太复杂的任务。

就像你不知道这些思考方式,有些任务来了之后,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用不适合的方式来思考,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这样,你这大脑的「能力」就比较差了。

因此,有了元认知之后,当一个任务或者问题来到你的大脑里,你会按如下的方式进行「流程控制」:


第三,输出控制

思考完之后,就要把思考的结果按计划执行了,也就是来到了与外部环境对接的「行为层」。然而如果没有「元认知」的话,你就算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你也可能会做不好。


比如:

明明结论已经思考的很清楚了,内心有很清晰的想法,但是就是表达不出来,讲不清楚…

明明行动计划已经列出来了,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时间又那么紧迫,所以你什么都做,顾此失彼,一团乱麻…

明明周末计划要完成3件事的,结果一会儿要陪狗狗去打针、一会儿老李又约我吃饭、周末还有个比赛不能错过、等我淘宝上买完一双鞋子就开始工作….一晃眼竟然已经到了周日的晚上,什么事都还没解决,最后,你怀着焦虑的心情,开始了挑灯夜战,把自己搞的好疲惫….

沟通能力,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一团糟…

也许,你学习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你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无法调用你的「元认知」,你就无法控制你的大脑,因此,你也无法控制你的行为,那么你怎么管理时间呢?

想到却又无法做到,你的焦虑感越来越强...

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

电脑能不能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关键看背后的人如何使用,甚至改造;而你能否让自己的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得看你是如何使用大脑的,你能多大程度上控制并优化这3个关键环节。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呢?


☆ 如何提高元认知

刚才你学习了什么是「元认知能力」,而且有那么多好处,也许非常激动,发现原来大脑竟然是个器官,是可以被你控制的,然后兴奋的开始计划,从明天起就要夺回自己的大脑控制权,让它按你的方式去思考行事!

然而,很不幸的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你现在最多可以举起150斤的重物,然后你学习了一个如何举起300斤重物的方法,但是以你目前的肌肉力量,你依然只能举起150斤…

从150斤举到300斤,光知道方法是不行的,你需要不停的锻炼来增强你的肌肉,你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让身体素质不受食物的破坏…

大脑也像是一块肌肉,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变得很强壮,它需要你持续的练习才能加强。


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来锻炼?


1. 刻意练习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万小时定理」?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不过,很多人对此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只要持续做某件事情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高手了。

可为什么有许多人踢了一辈子的足球,依然还是个业余爱好者?同样是花一万小时练习,他们和世界顶级职业运动员的差别在哪呢?

除去天赋的因素,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练习的时间,而在于是否掌握了背后的套路,没有套路的练习,非但不能让你成为高手,还会把你练废。

什么是套路?

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储存在能力层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们是已经被前人验证为做某件事更高效的方式方法,掌握了它们你就掌握了做某件事情的「诀窍」。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种思维方式:正向、逆向、MECE、SCQA、决策树、KT、SWOT…..

但这些方法你仅仅知道是没用的,当新的问题出现时,你还是会习惯性的用原来的方式去思考。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练习调用「元认知」强迫自己用这个新的方式。

一开始会很慢、很困难,很别扭,还会习惯性的回到原来的思维,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再次调用「元认知」把自己拉回来…

只要你坚持用这种方式「刻意练习」,你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就会不断被强化,久而久之,你某方面的技能就会甩开普通人一条大街,元认知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强。

我是名乒乓球爱好者,小学6年级的时候被送去参加过2个月的专业训练,之后其实就很少再打了…目前的水平也因为不常练习退化了很多,但即便如此,也基本上可以秒杀很多打了多年的业余爱好者,也能拿个业余比赛的冠亚军…

这就是有训练过「套路」和没训练过的区别。


2. 经常反思

每天晚上你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今天遇到的事情,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行为进行一次复盘,看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的不好?下一次应该如何提高?哪些行为是被大脑「绑架」了?

这是非常好的锻炼元认知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这些思考。

这个和回忆不同,重点不是在叙事,而是去思考当时之所以会有这些思考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更好?

除了这种「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还有第二种方式就是「阅读」

读文字,也是一个锻炼元认知非常好的方法。有些人阅读的收益不高,那是因为太关注内容本身了。

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作者大脑思考结果的「输出」,文字是结果,而思考的过程才是原因。学习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果的,则更为重要。

因此,你应该阅读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他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的?用到了哪些概念和价值观?有没有错误?

然后边读边调用你的「元认知」来对比自己: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内容的话会怎么写?他这种思维方式比自己好在哪里?

这样不断的和自己做对比,就像和一个人在对话一样,久而久之,你会慢慢发现你阅读的速度竟然变得更快了,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甚至读了一半,你就能猜到作者之后会写什么,如何写,甚至知道怎么样写才会更好,你不再是被文字牵着走,而是陪着作者一起思考...

这就是你的元认知在起作用了。


3. 练习冥想

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觉得「冥想」这个词听着很有宗教的感觉,它也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禅修,打坐,内观….

那到底什么是冥想?它又是如何提高我们元认知的呢?

我直接说方法,你可以花15分钟跟着做一遍,这样你对下面我所描写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有感受:

  • 第一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一定非要盘腿而坐,舒服的方式即可,挺直腰杆
  • 第二步:设定一个15分钟以上的闹铃(一开始15分钟为佳,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大脑放空,努力停止自己的一切思考,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放慢呼吸速度,可以以5秒钟吸气,5秒钟呼气为节奏进行,感受每一次吸气和呼气的过程,感受空气流过你的鼻腔产生的温度差...
  • 第四步:过程中也许你会走神,也许你会睡着,没关系,当你意识到的时候,用「元认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呼吸上即可。如此往复,直到闹铃响起。

可当你第一次坐下来,努力的让自己保持平静,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到自己的呼吸上,准备开始冥想的时候,你竟然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其实是无比的混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各种思想奔涌而出,毫无剧本,毫无章法,根本无法平静下来,你好不容易把他们都拉回来,回到了自己的呼吸上,可没过几秒钟,内心又开始万马奔腾...

这个时候,你会突然联想到我刚才说的话,原来大脑真的不是自己的,你想让他安静一会儿,他偏偏胡思乱想,你想让他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它偏偏给你来段高山流水….

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自顾自的玩耍,你呵斥他,他便乖乖听话,你一不留神,他又开始大闹天宫…

总之,你和他之间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会儿「元认知」胜出,把你拉回到呼吸上,一会儿「大脑」胜出,把你带入另一个万千世界…

没办法,第一次当父母的人,总是不知道该如何管教熊孩子。


但是,慢慢的,你通过每天不断的练习,不断的调用「元认知」,你逐渐的提高了管教的技术,你慢慢可以控制它了,从原来15分钟都在胡思乱想,变成可以有效控制它10分钟,再到后面完全平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你能每次持续保持10分钟以上的「冥想状态」之后,你能明显感受到做完后的大脑无比清澈,甚至有能体感到的凉爽感,思维开始慢慢变得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那个「熊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为了你的「乖儿子」。

有研究表明,长期冥想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感受上,还体现在某些大脑区域的实际体积的变化上。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和同事开展的一项初步研究显示,冥想者大脑中的脑岛和前额叶皮层的深色部分(即灰质)在体积上与对照组成员有所不同,会逐渐变大,尤其是布罗德曼9区和10区,这些区域在各类冥想活动中经常被激活,这或许反应了脑细胞之间建立的连接数量有所改变。

可见,冥想对你大脑的重新塑造帮助有多大。

图:乔布斯正在冥想

☆ 开启元认知的一天...

当你不断的练习,你的「元认知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你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而不被劫持;

你可以自如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穿梭在任何问题之间而不被难倒;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成为社交的高手;

你可以轻松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建立大脑的屏障,保持高强度的专注;

你可以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并做好时间管理,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行事…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状态:觉醒!

期待你也能迎来自己「觉醒」的一天…


☆ 免费学习完整专栏

以上内容选自我的专栏《从梦想到财富》的第七课《 你思考过你的思考吗?》,但这仅是专栏中的一篇文章,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没看过之前的内容,建议从第一篇开始阅读:

全网已有超过8000万的小伙伴学习过了,一起来吧!我们专栏见~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这是我专栏的首发平台,加入“问答社区”还可直接向我提问。

谢谢你的支持!

编辑于 2024-02-19 16:27

1.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对一个人的思维的思考(thinking of thinking)。更准确地说,它是指用于计划(plan)、监控(monitor)和评估(assess)个体理解和表现的过程。元认知可以很好地体现人们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批判性意识(critical awareness)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这本综合了几十年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元认知被发现是最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之一。 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发现,把学习专家所使用的元认知思维模式教授给新手时,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新手的学习表现。

无论你是学生、作家、科学家、还是社会工作者, 元认知的实践都能够帮助你意识到自己优势与劣势。当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你便更有可能拥有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素养和智慧的需求和动机。

如果元认知不足,会出现什么问题?请参考如下两个案例,来看看两位大学生为他们的老师带来了什么样的困扰,也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担忧与困惑?

“在我看到约翰在第二次化学考试中的成绩后,我不禁问自己,“一个人怎么能参加每一次讲座, 每次都聚精会神地坐在前排,参加每一次背诵和实验,但是仍然在我的考试中表现如此糟糕?” 我明确告诉他说,我的考试是为了测试概念理解而设计的,然而约翰似乎陷入了窘迫。他的第一次考试分数也很低,但考虑到学生们第一次参加考试都会紧张,并不只有他会表现得不好。然而,都到这个时间节点了,我非常地想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询问约翰的学习情况,他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似乎也很困惑。他很坦诚地说:“我其实学了好几个星期”。他说着翻开了自己的课本。我简直不敢相信,有多少课文被高亮了。书页几乎到处都闪烁着霓虹色。他接着向我描述说,他是如何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多次,然后通过将它们的定义写在卡片上来记住各种术语的。我问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学习方法的,他解释说,当他高中准备科学考试时,这种方法一直对他有效。”


“上周末,我读了25篇论文并给它们打分,真的是累坏了,但我很高兴能这么快把它们交回来。这是给我大一移民研讨会学生的第一个大作业,希望学生能陈述一个论点,并从课程阅读和补充材料中提供证据支持论点。课后,一名叫做梅兰妮的学生来找我,坚持说她需要立即和我谈谈她的成绩(注意,不是关于她的论文!)。她的论文有很典型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论点,支撑论点的证据也非常微弱。然而,她自己解释说她是一个“有天赋”的作家,她在高中英语论文中总是得到A。她向我明确表示,这篇论文的分数一定有问题,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她周末读了这篇论文,认为它写的非常棒。梅兰妮还承认其实她是在这个作业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才开始了这项任务,但坚持说她在这种压力下,学习工作状态最好,她说,“这就是我创造力的源泉。”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故事似乎完全不同:梅兰妮在最后一刻开始写历史论文,而约翰在化学考试前几周努力(而且更加努力)地学习。然而,两个学生也有十分相似的特点:他们的学术表现都远低于他们自己的预期,但他们却依然不明白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约翰有一套学习策略,主要是死记硬背事实和定义。这在他的高中课堂上是足够的,但事实证明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帮助甚微。然而,约翰没有在第一次考试表现不佳后改变他的方法,而是更加“顽强”地努力,却发现没有任何帮助。

梅兰妮也使用了过去对她有用的策略,但是她没有认识到高中英语课上的写作类型和大学历史课上期望的写作类型之间的重要差异——无论是学科方法还是复杂程度。此外,她甚至不承认自己在当前的作业中表现不佳。

梅兰妮和约翰都遇到了新的挑战。不幸的是,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策略中的缺点,也没有发展出新的学习策略。更复杂的是,梅兰妮对自己的能力持有部分基于过去表现的信念,这使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目前的方法有任何问题。

总的来说,尽管这两个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努力完成不同的任务,但他们的不同之处指向了相似的元认知缺陷。元认知是指“反思和指导自己思维的过程”。梅兰妮和约翰都难以准确评估自己的学习和表现,也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况。结果,他们的学习都受到了影响。

这个回答的重点便是希望能够向大家介绍,如何应用元认知技能,来成为一个具备自我驱动的学习者。


2. 什么是自我驱动的学习者?

自我驱动学习者的画像
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驱动的学习者,能够评估习任务的需求,分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学习活动做出规划,监控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关键的元认知技能对于成为一个有效的自我驱动(也称为“自我调节”或“终身”)学习者至关重要。可以说,这些技能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职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与高中相比,大学生和研究生通常需要完成更大、更长期的项目,并且必须独立完成。

不幸的是,这些元认知技能经常在学习和教学中被忽视。然而,提高元认知技能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想象一下,如果约翰和梅兰妮学会了评估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并能够相应地调整他们的学习方法。到第二次考试时,约翰可能已经从一堆零散的事实中跳脱出来,专注于理解化学的概念基础本身,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自己出题来测试对关键思想的理解。另外,梅兰妮可能已经转向一种新的写作策略,以阐明清晰的论点并用证据支持它为中心,而不是坚持她可能在高中使用的描述方法。


3. 自我驱动式学习的结构:认知、元认知以及动机

自我驱动式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组成部分,以帮助我们发展并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3.1 认知

认知(cognition) 是涉及认识、理解和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所说的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记忆技巧(memorisation techniques)等技能或特定学科的策略(subject-specific strategies),如用荧光笔做不同的标记或使用不同的方法解数学方程式。认知策略是获取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

认知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排练策略(rehearsal strategies),旨在重复记忆材料,例如间隔练习(spaced practice);
  • 详细阐述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ies),侧重于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通过转述(paraphrasing)等方式,在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中建立新概念。
  • 组织策略(organization strategies),例如通过创建概念图来筛选、组织和整理信息。

3.2 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学习者监控和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学习的方式。例如,在确定特定的记忆认知策略可能成功后,学生会监控它是否确实成功,然后根据相应的学习效果有意地改变(或不改变)他们的记忆方法。简单来说,元认知策略是指我们用来监控或控制我们认知策略的策略,例如检查自己的记忆技术是否准确,或者为正在进行的任务选择最合适的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我们会在下文详细阐述:

  • 规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ies),如制定计划或决定在一项活动上花费多少时间;
  • 监测策略(monitoring strategies),用于检查学习任务期间对于知识、概念等的理解或运用程度,例如通过自我测试和提问;
  • 评估策略(evaluation strategies),通过阶段性测试或大型考试等分析自身的学习表现。

3.3 动机

动机(motivation)是关于我们愿意学习并使用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的意愿。动机策略(motivational strategies)包括说服自己现在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明天考试获得成功的幸福感;类似的策略还有社会情感策略(social-emotional strategies),例如: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发展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以及寻求帮助(help-seeking) 等等。


4. 提高元认知和自我驱动的策略

4.1.了解元认知反省(metacognitive reflection)

  • 1. 作为学习者的自我知识: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是什么?
    • 这个任务是要求我记住学科知识吗?
    • 我有动力坚持这项棘手的任务吗?
    • 我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保持专注?


  • 2.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这项学习活动对我意味着什么?
    • 这个学习任务对我来说太有挑战性了吗?
    • 这项学习任务最困难的方面是什么?
    • 我应该花多少时间在这项学习任务上?
    • 有什么简单的事情我可以先“完成”吗?


  • 3.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哪些学习策略是真正有效的和可用的?
    • 我的笔记对理解这项学习任务有效吗?
    • 如果我被难题卡住了,我可以采用什么策略?
    • 我需要向老师求助吗?
    • 我能做些什么来确保我记得我学到的东西?


4.2.熟悉元认知调控模型(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model)

元认知调节(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指的是当我们开始一项学习任务时,规划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估整体学习效果的认知活动。 如下图所示:



元认知调节的详细阐述

4.3 规划(planning)

  • 思考学习本身的重要价值

你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深入思考,不论是老师给出的目标还是自己设定的目标。关于实现学习目标重要性的思考(学习动机)往往要优先于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前者也更能够启动元认知过程。

  • 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

在正式的学习开始之前,你需要激活自己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先验知识,探索已有知识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异。

  • 明确认知策略/学习技巧

你需要开始思考应该使用何种学习的策略以及如何分配自己的努力等具体的“认知策略”或者学习技巧。

4.4 监测(monitoring)

寻找困惑点

提出自己的困惑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件会受到嘲笑的事情。然后即使发现和解决困惑对学习过程来说非常非常的关键!由于知识与知识之间可能存在十分紧密的逻辑关联,如果不去解决当前让自己困惑的知识点,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习过程,让人沮丧,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 然而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察觉不到问题在哪里,那么我们要如何去挖掘自己的困惑呢? 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排除注意力的因素,有时候即使当你聚精会神地听讲或看书时,感觉到自己突然眉头一紧、手心冒汗、面部紧张,很有可能预示着你的大脑已经对于当下的学习过程存在很强烈的不安。记住两点:这时候你遇到的困惑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的理解力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的方式有问题,不符合学习规律,也可能是书的呈现形式难以帮助你理解到相关知识点的复杂内涵,或者可能是你今天的身体状态确实不那么如意,所以不需要在这个节点有过多的顾虑让焦虑和恐慌占用你的认知资源。第二点是,别人可能也会遇到和你相似的困惑。你不是一个人。这么想是不是好些呢?

提问并寻求反馈

在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后,有几件事情是可以做的:如果是在课堂上,你需要随时把自己当前的困惑记录下来,在课后向老师提问,直到老师的解释能够让你不再困惑。如果你是在看课程录像,当你遇到困惑的时候不要侥幸地继续往后听,否则可能是在耽误你自己的时间。你应该停下来并仔细思考原因,通过回放的方式促进理解。如果你在看书的时候遇到障碍,那也很正常。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你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形式比如可视化程度高、讲解逻辑清晰、情感丰富的视频、交互式网页等来进行学习解惑。

共同求助&互惠教学

如果你害怕一个人向老师等求助,你完全可以找到和你遇到相似学习问题的同学,你们可以一起去找老师提问,这样有许多好处:比如让老师意识到这是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你和小伙伴的友谊;以及你们可以互相讲解以深化双方对于问题的理解。互相讲解,又可以理解为互惠教学,主要包括提问(questioning)、澄清(clarification)、总结(summarizing)、预测(prediction)。 举个例子,按我的理解来说,你需要先向你的小伙伴提一个问题激发他的思考,当他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你应试图向他详细阐述知识点的全貌,直到他能理解你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知识点总结清楚,然后得到你的认同。最后你们可以一起探讨从这个知识点延伸出去会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你们又应该尝试怎么解决新的问题,好奇心一定能够帮助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你实在是孤独到没朋友,你可以自己独自完成这四个过程: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把答案说给自己听、通过其他学习材料来验证自己理解的正确性、预测由当前知识点延伸出去的新的问题和洞见。

4.5 评估(evaluation)

检验学习成果

考试/测试是一种评估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元认知方法。然而,在得到考试/测试结果时,不要忙着计较自己比别人高多少分或者低多少分,陷入到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更重要的事情是反思和剖析自己的得失。你可以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我是否达到了这个学习项目所要求的学习目标?我对整个学习项目有没有什么总结? 对于那些蒙对的题目,我是不是还要寻求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做错的题目,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我还存在困惑的地方?我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真实的学校场景中)老师有没有意识到我的困惑?......

反思学习过程

正如文章开头给出的两个例子,两位同学不是对自己学习方法盲目自信,就是意识不到自己还存在着学习方法的问题。 在得到考试/测试评估后,除了对成绩本身反映出来的知识点掌握问题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换句话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认知策略等方面是不是真的高效?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是从一项针对学习策略的较为广泛的研究中来看,特定的学习方法确实有高效低效之分。了解这些学习方法以及有效性也许能够帮助你制定更适合你的学习策略。 详情如下:


参考文献
1.Ambrose, S.A., Bridges, M.W., Lovett, M.C., DiPietro, M., & Norman, M.K. (2010). How Learning Works : Seven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
2.Chick, N. (2013). Metacogni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Teaching.
3. Fleur, D.S., Bredeweg, B., & van den Bos, W. (2021). Metacognition: ideas and insights from neuro-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 NPJ Science of Learning, 6.
4.Getting started with Meta-cognition,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m
5.Hacker, D.J., & Dunlosky, J. (2003). Not All Metacognition Is Created Equal.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3, 73-79.
6.Medina, M.S., Castleberry, A.N., & Persky, A.M. (2017).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Learner Meta-cognition i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81.
7.Muijs, D., & Bokhove, C. (2020). Metacognition and Self- Regulation: Evidence Review.
8.Quigley, A., Muijs, D., & Stringer, E. (2018). Metacogni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guidance report.
9.Tanner, K. (2012). Promoting Student Metacognition. 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 11, 113 - 120.
编辑于 2022-06-13 01:09

很多人都听说过“元认知”,那究竟什么是元认知呢?陶峻、五顿在《演讲的逻辑》中认为,“元认知”,是指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审视能力,是发现思维错误的能力,是对自我认知的认知能力。

“元认知”,其实是人们一种基础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与觉察。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固有思维束缚住,不知道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我们到底要反思什么?要察觉哪些事情呢?书中列出了九项常见的元认知,方便我们进行自我评估。

以上九个方面其实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你是如何养成一个习惯的呢?做事情的时候是三思而后行还是鲁莽行事呢?面对消极、悲观的想法,是否能觉察到并且停止自己的这些负面思维呢?对自己的失败会总结复盘么?有没有尝试读一些难啃的书籍?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自己的擅长、优势是什么?自己能为别人带去什么价值呢?

所以,“元认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不是脑海里那些无意识、自发性的念头。

要想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不妨尝试先从以上九个方面入手,进行思考总结,并针对自己做的不好或做不到的地方持续努力改进。

编辑于 2022-03-16 21:40

人很多时候要怎么做事情(就好像走路、开车一样),有什么感觉(我们看到一些人就会根据他们的特征给他们分类,或者看到一些信号就会出现特定的感觉)都是有固定的模式的

而“元认知”的功能是“对思考状态进行思考”就像自己心里内部有一个“观察者”,观察自己是怎么思考、感受的,还有一个“好奇者”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总能发现和原来不太一样的地方。及时发现和修正我们的感觉和行为中间的问题

我们的心理活动是由无数“表征”——抽象的符号组成的,就像我们找路的时候,除了看实际的路,更多是通过看地图,或者在心里有一张地图——用抽象的符号代表具体的东西。

但是,我们的心理表征并不总是和现实一致,所以就会需要用到“元认知”来调整一些有问题的地方——有些有心理创伤的人,会产生“情境性回避”,避免那些和自己受伤场景有关的地方,比如在水边被伤害了就避开水边;严重的还有“经验性回避”,回避和伤害有关的感觉,比如回避一切和“恐惧”有关的东西。但是如果问题一直没得到改善,自己可能身边就没多少能觉得放心的东西了。


元认知的能力是需要有一些基础才能产生的:

内在的安全感

人在强烈的情绪之下(恐惧、羞愧、愤怒)是很难调动自己元认知的能力的,因为强烈的情绪通常和不安全有关,需要人更快地采取行动,而不是观察、反思——这也是有生理基础的,人脑的反射—行动系统越活跃反思—归纳的部分就会被抑制,反之也是。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没办法感觉到内在是安全的状态下,元认知的能力很难发展。而一个人内在的安全感,最早是需要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协助才能有的。

涵容能力

需要人能把自己的想法、感觉只是当成自己的想法、感觉(名词就是把表征当表征)而不是现实,并且不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走——虽然通常情况下,人的情绪就是会让人产生对应的行动:比如害怕了会想逃跑、反击或者僵住。

有了涵容的能力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那些心理活动放在一个“鱼缸”里,暂时用观察者的视角看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一直想避开某种感觉,就一定要把那种感觉看得特别重要,无形中反而会加深那些感觉对自己的影响,就像我说“你碰到蚂蚁就会死”,会让人一直想到蚂蚁一样。但是,如果能允许那些感觉呈现出来,反而不会被无止境地强化。

很多心理治疗都会涉及到这种能力,尤其是正念,还有精神分析里的“悬浮注意”(平等地注意别人所有的表达)“自由联想”(不带批判的说出自己流动的想法)“共情—内省”(让感觉均匀的流过自己)都和这种能力有关。

背景知识和能力

元认知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是需要不断积累背景知识和练习的。

就像让我们去给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发现问题、提建议多数时候只会让我感觉无从下手,因为我们缺乏这领域的背景知识。

元认知需要用到的背景知识会有:

*我们对心理状态的本质理解

除了能对不同心理现象进行归因之外,还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确定的部分,哪些心理现象能被防御、掩饰、扭曲。

*持续地梳理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

对不同的心理现象有解释 ,意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自己的主观状态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外界的看法, 自己的行为、做法会如何影响别人,并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方式。

*发展性地看待问题

知道很多心理状态现在和过去存在不同,也会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发展 ,能理解事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线、因果关系。


在关系中成长

别人的反馈能让人更好地发现自己是怎么样的,高质量的关系能让人更清楚地看见相互之间的影响

对于父母来说,元认知的能力能让自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断观察、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状态,之后慢慢找到方法。而不是被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淹没,变得退缩或者指责、打骂孩子。

虽然不需要父母每次都能做得很好,但是父母的这种能力能在和孩子互动、调节孩子情绪的过程中,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发展元认知的条件

编辑于 2022-11-12 14:46

已经有非常详细的解释什么是元认知能力了,我重点回答如何提升。这是一位居士教的实修的方法,也是亲测非常有效、简单的方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说听同时。

就是你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自己一边说,同时听着自己在说什么,这里最难的是同时,不是事后去回顾自己说了什么,而是一边说,一边听。

尝试一下吧,10秒之内你就发现那个叫元认知能力的东西好像出来了。日积月累的这样练习之下,你这份能力将获得大幅度提升。

可以在评论下留言你的感受,一起学习学习。

----------------------------二更新哈-----------------------------------------

说听同时其实只是其中一部分,提升元认知能力可以依照「三同时」的方法日常训练。

什么是「三同时」

说听同时 | 说话的时候,同时听着自己说话

做看同时 | 做任何动作,同时看着自己的做,做看同时进行

想观同时 | 思考或念想的时候,同时看着心念的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无时无刻的让自己处于这三同时的状态中,你所处这状态的时间越长,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越强,这种体悟美妙无穷。

再次感谢提出三同时的禅者大信。

编辑于 2019-06-19 09:40

元认知是指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你自己的思考过程。

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如果我们平时多练习,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你可以尝试一下,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安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这时候你的脑海里就会升起很多的念头,你可能会想到今天早上遇到的同事,她没有主动和你打招呼,你就会联想到她是不是对你有点意见?然后你又继续搜索你记忆中和她相处的片段,试图找到你做了什么,让她不开心了……

如果你没有启动元认知,那么你就会任由想法来影响你的情绪,沉溺于“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这种负面情绪中,一整天都心情不好;

但如果你启动了元认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思考的过程,你就会发现一些bug,比如她没有对我打招呼,就是代表对我有意见吗?如果真的对我有意见,那我没做错什么,是不是就是她自己本身的问题?

当你学会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从中发现一些不怎么符合逻辑或事实的环节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轻易地被想法带跑,而是能够更全面和客观地看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懂得运用元认知的人,会更加地理智、自持。

提升元认知的能力主要有以下这几种方法:

1.阅读好书

提升我们看问题的维度,让我们多角度、深层次地看问题;

2.了解自己

我们不仅要了解自身的性格、情绪,还要了解人类的大脑构造。有条件和精力的话,去学习一下脑科学和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和行为。

3.经常观察自己的想法,提高觉察力

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有意识地跳脱出来,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好像站在更高处俯瞰自己。

旁观者清,如果我们经常以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就会更直观,更明了。

编辑于 2022-11-15 09:27

元认知就是对自我认知的加工反省。有点类似管理中的PDCA(计划、执行、控制、改善)。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以下有个案例。


灰灰是个很优秀的小伙子,但即便如此,也会没完没了的出现问题。


他一直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也一直很努力。


面试准备非常充分。知道很多面试官会问最倒霉的事是什么,立马总结了几件自认为最倒霉的事;知道面试官可能会问最开心的事,又立马准备了几件自认为最开心的事。


按理说,这么优秀,这么执行能力强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没完没了出问题呢?主要是灰灰元认知能力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灰灰学习了人生战略,立马写了自己三年后的梦想,看了也让人热血沸腾。加上他执行能力强,什么事都立马去做,人生的梦想应该不只是梦想。


有一年暑假,大家说自己在做什么,轮到灰灰,我知道他应该有个比较大的挑战。灰灰说,在广东做保安,我有点纳闷了。这么优秀的小伙,计划只是做保安?不对吧,原来好像听说是想做优秀的营销人员。那时大家还都拼命给他鼓掌。


不过也情有可原,毕竟,我原来也梦想过做几天保安玩玩。


不过不能和灰灰开玩笑,灰灰是什么都当真的人。站在为他好的角度,我提醒他,如果你是面试官,你面试的小伙子整个假期做保安,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灰灰马上明白自己出了问题。优秀的小伙子就是优秀,当天就辞职。这是我见过最知错能改的。


不过,第二年寒假,问大家寒假有什么自我挑战的事情。


蔡蔡说练车,这是优秀营销人员必备,真好。


东东说划拳,这也是优秀营销人员必备。


轮到灰灰了,我又充满期望,这么优秀的小伙子,应该给我一个什么惊喜。


灰灰说,想养两只狗狗。


小名说想茶艺,我正开心。突破被灰灰的想法惊掉下巴。


于是,很委婉的把养狗经验告诉灰灰。


以为灰灰会知难而退。


谁知道,灰灰想到他女朋友最喜欢狗狗。


我知道灰灰元旦用项目管理表白,让他女朋友非常开心,他自己也一定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这么优秀,执行能力这么强,对女朋友这么好的小伙,以后应该梦想成真。


那么,灰灰没完没了的出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就出在元认知能力上。


灰灰不知道,据说大学谈恋爱,最后走到一起的只有2%


主要是因为大学环境相对封闭,双方又都在一起


一旦毕业,不知道双方到哪里工作,到哪里买房,和自己父母家等问题如何处理。


马上会有危机


灰灰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单纯的以为,只要对女朋友好,就可以天长地久。殊不知,女生毕业后面临问题更大,女生最黄金的年龄是25岁,越往后危机感越大。


对问题都是用来解决的灰灰来说,也同样面临问题:女朋友比他聪明,女朋友人又漂亮。灰灰买房买车的压力在毕业后会急剧增加,除非灰灰可以一直让女朋友感觉他未来可期。


不然,等到毕业,比灰灰更帅,比灰灰更会拍马屁,比灰灰更有钱的多了去。灰灰再用养狗这样的低级招数就不灵了。


灰灰只有把未来的竞争对手都干掉,才能在赢得起跑线后,赢在未来。


灰灰假期如果可以执行优秀营销人员其中的一个要素,如小名的茶艺,蔡蔡的练车,甚至东东的划拳,尤其是表白的项目管理,整个假期都练习一把,挑战自己今后往正确的思路发展,就不会出现暑假,寒假两次让我惊掉下巴的事情发生了。


谁都会出问题,就如我,有次也突发奇想,想到自己一身武功,也想当两天保安。不过还好及时制止了冲动。


所以,提升元认知,正确的思路,灰灰应该是,做一个有事业的男生,而不只是做一个有故事的男生。强化这个定位的事,大干特干。弱化这个定位的事,坚决不干。


掌握元认知能力,灰灰终于明白,要和心爱的女朋友天长地久,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小伙子,才能在毕业后,把所有对手PK掉。

编辑于 2019-01-14 07:59

什么是元认知?讲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游手好闲,还喜欢赌博。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开始反省自己,通过反省,他发现自己平时犯了很多错,有很多行为都非常不好。

然后他把这些错一一写下来,在接下来的日子,他又努力慢慢改正这些错误。

其实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开启了自己的元认知。也正是这种元认知,让他迷途知返,开启了自己大文豪的道路。

大家现在明白什么是元认知了吧!《认知觉醒》中说,元认知其实就是反思反省。

更详细地解释,可以理解开启第三视角,让另外一个你,对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哪些是不好的。发现了不太好的地方后,再进行优化改正。

所以完整的高级元认知可以包括这三步:①反思②发现不足③改正


如何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认知觉醒》一书中,关于提升元认知能力,给了几种可行的方法,下面挑几种介绍一下。

(1),从“过去”端获取!

①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

例如,我反思我以前,有一次因为冲动行事,引发了很大的后果。我现在还是不要再冲动行事了。

②学习前人的智慧,来对比反思自己

比如,我读《认知觉醒》,作者告诉我们,要主动开启元认知能力,经常反思,并不断改正优化。但我是一个很少会反思自己的,且即便反思了也很少会改正。

所以看到这个元认知方法后,我对照了自己的相关行为。然后决定以后要经常用元认知来帮助自己进步。这就是我从前人的智慧,来进行元认知。

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多读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2)启用“另外一个你”,让它时刻监视并考量你的行为,当发现有些行为不太对时,立马告诉你

书中说的是启用你的“灵魂伴侣”,来监控你,审视你的行为。不过我觉得说成另外一个你,更好理解。

比如,我明明想多看点书,不要总刷短视频。但是早上一醒来,我还是不自觉打开短视频了,看着看着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如果我启用另外一个我,在随时监控我的行为。那么当我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时,它就会里面跳出来,告诉我:

不要刷短视频了,浪费时间,你还是多看点书,多增加些知识比较有意义。然后我听到后,就没有看短视频,看书去了。

其实,反思反省每个人都会,但关键元认知能力高的人,会时刻开启元认知能力。而普通人只有真正等到犯了比较大的错,受了比较大的挫折才会反思自己。说白了我们普通人是亡羊才补牢,而厉害的人总是未雨绸缪。

编辑于 2022-02-27 10:25

首先先让我先举一个并非很恰当但意义上再贴切不过的例子

1946 年 10 月 24 日一群科学家为了研究太阳的紫外线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试验场发射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V2 液体火箭该火箭还搭载了一台 35mm 的相机火箭飞到大约 104 千米的高度时相机启动并拍摄了一张照片那张充满颗粒的模糊黑白照片开启了人类从太空中反观自己的新纪元

随后的几年里人类进行了多次尝试终于在 1959 年 8 月 7 日美国探索 6 号卫星拍摄了第一张地球全景照人类从此拥有了上帝之眼以从未有过的视角俯瞰这个神奇的蓝色星球有了人造卫星的辅助人类对地球的观察便一目了然社会的进步也一日千里——通信气象导航测绘等技术飞速发展偌大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便捷地使用数字地球技术

记得第一次从谷歌地球上看到自己的家乡时我心里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原来这就是飞一般的感觉就像自己有了翅膀一样可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任意遨游但是你可知道早在 15 万年之前人类就已经拥有这种能力当然不是指人的身体真的飞到空中而是指意识与本体分离到更高处去反观自己

你如果仔细观察过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是着前进的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脚步可能正是因为自己不会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一对翅膀更不曾想如何主动挥动它们好让自己飞起来现在就让我重新唤醒你帮你从混沌中展开翅膀学会运用人类的终极能力——元认知

万物之灵的根源

在汉语中有的意思即最高级别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被称为国家元首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见图 3-1

图 3-1 普通认知与元认知的区别

听起来有些拗口实际上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我们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1]的根源其他动物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大猩猩也最多只能分辨镜子中的猩猩是自己它们依旧无法从自我和当前的情境中脱离假想出另一个自己——因为它们没有元认知这对翅膀天生就不会飞

而人类不同人类的大脑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使我们具备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从而可以依靠理智生活而其他动物则只能依靠本能和情绪来生存更神奇的是人类还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进优化不断做出更好的选择人的思维就好比一把锤子它不但能钉钉子还能复制出另一把锤子来锤打自己只要方法正确时常修订那么这把锤子就会进化成更高级的工具

或许因为人类生来就拥有这种能力所以人们对此不以为然但回望历史长河便可知道这可是其他物种求之不得的本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元认知能力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如此之大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元认知能力也是有层级的在人人都有元认知能力的世界里唯有拥有更高级的元认知的人才能胜出按照心理学的意向性[2]分类元认知至少可分为六个等级它们最终又可归为两类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

普通人通常只会在遇到问题时被迫启用这个能力比如遭遇指责批评时才不得已去反思纠正处于顺境时依旧会顺着本性生活该玩手机玩手机该睡懒觉睡懒觉对自身行为的好坏毫无觉察被动使用元认知的人似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被迫扇动几下翅膀而有些人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会尝试练习扇动翅膀让自己不断进化彻底远离危险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元认知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

编辑于 2024-03-11 20:00

关于元认知,先来看它的定义:

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说简单一点,元认知指的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自己认识自己,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件很简单的事。也许有人会说,我自己怎么可能不了解自己。

敲重点:我们当中很多人并不真的认识自己。

比如,你今天心情很好。那你是否真的了解,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心情好呢?

因为不用上班?男朋友送了自己礼物?中了彩票?还是仅仅因为今天天气好?

试想一下,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了解自己的需要吗?了解自己的情感吗?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元认知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写下这些东西,也不代表我真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的元认知能力有多高。

关于这个元认知,说一说我的感悟。

以前总是听到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觉得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一个人的认知方面出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被蛇咬过,但这蛇的咬伤,并没有对自己本身产生问题,比如是一条没有毒性的小蛇,伤口也不明显,你觉得你会产生怕井绳这种情况吗?

为什么怕井绳,因为蛇咬过的阴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并且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这个伤害自己无法承担。

而认为是元认知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此刻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怕井绳,而只是一味的把问题集中在蛇身上。

说了这些不知道你明不明白,再说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买股票,跟风投资,到最后输得血本无归。他怪老天爷不好,怪自己运气不好等等

而有些人买股票,同样赔了,但他知道问题是出于自己,还是出于世道。比如是因为自己不懂股票知识,没有做好评估还是因为股市低点所以赚不了钱

两者对比,就能发现元认知事实就是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本,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指导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说了一些我对于元认知的认识下面说说,关于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

其实我最开始接触元认识,是从书本上了解的。

孙圈圈写的一本《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里有讲述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观点。

而成甲在他的《好好学习》这本书里同样讲述过提高认知能力的一些观点。

要提高元认知能力,首先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作者成甲说:“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而这就是临界知识。”

看完这段话后,我在想,为什么知识和知识会不一样呢?同样的知识,怎么会不同呢?作者在书本里写出了答案,因为认知深度的不同。

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人问为什么北京的房价这么高?有的人回答是炒房团搞的。有的人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两种不同的回答,就体现了认知深度的不同。

第一类回答,

从形式上:对问题的本事做出了回答

从思考方式上: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和经验作出的回答

从答案上:只能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而第二类回答,

从形式上:分析具体现象下的抽象规律

从思考上:有完整的验证和数据支撑

从答案上:能够解决普遍类似的问题

通过对比,第一类的回答属于浅认知,而第二类属于深度认知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不一样。

要做好知识的管理和提高认知优势,从知识的认知开始,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




二,掌握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提高认知方法

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能加快知识的输入,而有效,高效的读书也是最重要的。

怎么提高读书的效率:

①读一手信息的书,比如经典书,刚发表的学术论述

②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回顾旧的知识,并且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找到它们的联系

③记录读书笔记,把那些能够触动自己的东西写下来,并且写上触发后的感受

关于学习的心态上,作者成甲提了两个方法: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的核心指的是积极面对与自己认知不一样的地方,简单点说就是积极面对变化和适时改变自我。人们在面对未知和陌生的东西是十分抗拒的,因为不能够作出有效的预防措施,而绿灯思维就是在面对陌生的时候勇于尝试,改变自我。

以慢为快。这里的重点不是在于慢或者快,而是是否能掌握知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都希望能够快打快取。很多时候,快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有方法,有效果的快才是快,如果不能,就慢下速度来一个个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了才是最终的结果。

在学习方法上,作者成甲讲了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主、刻意练习

反思:

作者讲到了一个,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的原则:

①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生活中的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俗话说,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从小事开始写反思日记,不仅能够减低写日记的难度,也能够让自己保持写日记的激情。

②把生活案例化处理。比如把学到的知识,别人的经历,结合自己去思考。比如在某一件事中,别人是这样做的,而换成了自己会怎么样去做呢?

③持续的写,并且把它变成一个习惯。持续写,就是保持着思考,这样的不断的训练大脑,也能够让大脑越来越灵活。

以教为学,输出倒逼输入。

①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懂的地方,然后再回来学习,加深理解。

②通过不断的教,不断的输出,也能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③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别人有新的想法和意见,而这些又能促进自己的思考,增加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宽度。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包括目标是明确的、持续大量的做练习、获取有效的反馈。

对于刻意练习的,作者提了一些建议,学会记录,经常回顾,付费购买别人的有效指导。




三,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来提高学习认知的效率

在营销思维课里,老师曾经说过,营销一开始都是由点,然后到线,再到面的结合。在这里,建立知识的结构也是这么的一个过程。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这个学科的底层思维和知识,从这个点入手,然后扩展到其他学科,再扩展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

在《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中提到两个建立知识架构的方法,一个是从上而下,一个是从下而上。

从上而下,就是学习一个本来就有的架构。比如经典书里说到的“二八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下,联系各个方面。比如读书方面,比如生活方面,比如处理重要事项方面等

从下而上,是把一个知识纳入一个点中,比如,你看到漂亮的,迷人的等等这些词,可以直接归类为赞美的词。

最后,提高元认知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去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




个人公众号:六月思诺。欢迎关注

回复“书单”,有我整理好的书单。

回复“福利”,获取职场福利礼包

也欢迎点击“电子书”,获取电子赠书。

看到这里的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ᴗ◜。)

编辑于 2019-04-09 17:06

1、真的听懂了吗?


我给公司的两名小顾问讲了一个计划双周滚动管理的方法,讲完后我问:都听懂了吗?


其中一位立马回答说都懂了。


另一位却迟疑了一阵,然后小心翼翼地说“我对本周延迟的事项如何更新到下周计划中,还有些不理解”。


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前一位顾问的学习能力要比后一位强?


事实恰恰相反!


我检查后发现,后一位顾问除了他反馈的不理解的这个点外,其它方面都掌握得很好。


而回答说都懂了的顾问,连最基本的双周计划如何滚动都没理解透。


很明显,回答都懂了的这名顾问,无法像有疑问的那名顾问一样,有效地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


能否有效地评估自我水平,以及监控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体现的就是你的元认知能力。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中,首次提出的。

这个概念提出的本意,是指“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但因为这是个人造的抽象概念,因此在后来的引用和发展中,各种学派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但元认知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就如同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一样——这个本质得到了最广泛的共识。


2、元认知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最近恰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前段时间公司的一位新来的实习生接手了一个品牌推广的项目, 她对待这个任务很认真,也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罗列了各种可能吸引客户的渠道,一共有8类40多种,并准备付诸实施。


我挑了其中一个方法——建立今日头条专栏——问她“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可以达成效果的呢?”


她的回答是“我也没做过,但总得做了才知道吧”。


但如果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员工,他完成这个任务的做法就会很不相同。


他至少会分为下面4个步骤进行 :


▼ 步骤一:明确任务


首先要明确任务的可衡量目标和判断实现任务的难度。


品牌推广的目标是多少?每月到底要吸引多少人关注?500人?还是1000人?


一般一个正常的推广活动的关注度有多大?距目标的差距多大?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弥补这些差距有哪些方法?


▼ 步骤二:分析自己


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和资源储备,判断哪些方法可以直接执行?


这些方法执行后目标能否满足?


如果不能满足,还需要采用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学习什么新知识或请教怎样的人?


▼ 步骤三:设计策略


设计执行任务的策略。


比如哪些环节是自己执行,哪些环节协调同事执行,哪些环节外包给供应商执行等。


▼ 步骤四:即时监控


分解出任务的过程监控点,即时监控各项指标数据,一旦发现偏差则尽快分析原因,并采取纠偏措施。


比如从每个合作KOL至少要承担10W关注度的目标出发,可大致分解出需要的KOL数量,单个KOL文案每篇均打开率、点赞率、收藏率、转发率的指标。


这样每一篇文案发出后,都可以及时分析是否达标了。


若未达标,则可快速调整并应用在和下一个KOL的合作中。


实习生和老员工这两种做法的不同,本质上就体现了“元认知”水平的差异。


▲ 元认知过程在工作任务处理上的剖解


元认知在学习中的过程同样如此,如果你的元认知水平足够支撑有效学习的话,你就能够:


1、评估学习对象的难度,以及本次学习大致所需的时间

2、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动机的强弱、本领域学习水平的高低

3、你能够规划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4、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效果调整


3、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你思维和学习水平的高低。


那有什么高效方法,可以提高自我的元认知水平呢?


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1、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要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构建出自己的能力体系。


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的能力、技能、知识是怎样的,在不同的领域分别有哪些差距。



为什么能力体系长这样呢?可以参考我这个回答: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 2、有意识地应用策略来学习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应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我们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应用并已成为了你的本能。


我们运用它们的熟练度已经到了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程度了,就像一条鱼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水里一样。


但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习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重复策略——比如反复背诵——在学习一门语言上有着独到的优势。

但在学习哲学时就不那么有效了,这时精加工策略的效果就远远好于重复策略了。


所以在学习的c过程时,如果能有意识地识别出自己正在应用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不同情境有意识地调整不同的学习策略的话,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将大大提升。


▼ 3、显性化监控、评测和调节过程


无论我们对自身水平做多少评测,也不管我们的学习策略多么有效,在真正学习一个技能或知识时,依然会发生偏差。


因为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们依然没有能力完全认清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以及认清我们自己。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刻意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及针对学习偏差进行调节。


这就是学习的元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理解起来很容易,偶尔做一次也不难,但难就难在如何坚持持续去做。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压根就意识不到自己没有在监控学习过程呀。等发现学习效果不佳的时候,学习时间和资源已经全部被消耗完了,甚至整个人生都消耗掉2/3了。


如何养成自我监控、测评、调节的习惯呢?个人验证有效且最推荐的是每日复盘:


4、最后,总结一下


元认知本质上只是一个人造的抽象概念,不同于山、水、风、电这些客观的存在,是我们用以概括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在学习层面上,元认知在这四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能力:


1、能否评估学习对象的难度,以及本次学习大致所需的时间

2、能否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动机的强弱、本领域学习水平的高低

3、能否规划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4、能否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效果调整


而要真正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自我的元认知水平,我们可以:


1、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

2、有意识地应用策略来学习

3、显性化监控、评测和调节过程


以上,希望我们都能在做一件事情时,假想还有一个自己在更高层次,看着现在这个自己所做的一切,然后提供建议和指导。


-----------------

结尾两件事:


1、我们有一个职场思维、职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社群,如果你有问题的话可以群内提问或者私聊我。


群是免费的,但是谢绝广告和水聊。这个是企业微信号,添加起来会复杂些,你如果能够添加成功的话,就说明很棒哦。微信号15012848645,添加方式可以参考下面的截图

(因为个人微信号有被添加人数的限制,前段时间有不少想进群的朋友都没有添加上,所以就换成了企业号)

2、五年前出版的《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二版也刚刚上市了,正是由于大家对第一版的认可才有了新一版的出版,在此一并谢过大家

新书在当当现在恰好有5折的优惠,也欢迎有提升思维能力需要的朋友翻阅、指导:

编辑于 2021-09-29 21:04

个人拙见,元认知像上帝视角。

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写到:

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这里,认知被分为两层,认知和元认知。

如果不太好理解,可以回想我们做梦的情景。

在梦里,我们有时是第一视角,梦境好像和日常生活中真实情景一样,这时对周围的感知是认知。

有时候,我们是第三视角,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感知,而更像上帝,俯视着梦境中的自己,观察自己在梦里的一切。这时候是元认知。

在梦里,如果是上帝视角,你看到后面有坏人来了,肯定会特别着急,不停的催促梦里的你,快点跑呀!

元认知,就像清醒时的上帝视角,充分认识它,利用它,可以帮我们跳出当前所处的小环境,站在更高更广的立足点,来督促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比如当我们特别激动的时候,先别行动。用三秒钟时间,问自己那三个广为流传的灵魂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

这就是强迫自己启动元认知,从目前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摆脱情绪的控制,回归理智。

这个灵魂三问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比如学着学着感觉迷茫的时候,沉迷于娱乐想把自己拖出来去看书的时候,思考问题找不到头绪的时候等等。

“吾日三省吾身”,孔老夫子早就告诉过我们这个方法了。多多反省自己,多主动运用元认知,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认知,不断进步。

做了相关的视觉笔记,希望可以帮助题主更好地理解。

发布于 2021-07-12 22:12

做面试官的时候,我都会给面试者发一张能力维度图,让他们画下自己的能力维度,像下面这两种人才是所有企业最爱招的:


(0—100分代表技能的高低,可以用该项技能可获得的收入来衡量,50分代表业界平均收入水平,60分代表该项技能收入超过业界60%的人,以此类推。)

A型
管理创新型人才,拥有2项或2项以上技能超过75分,这种人才通常知识面较广,管理和创新能力较强。

比如:会写段子,会导,会演,你就是下一个papi。

B型
技术性人才,有一项技能超过95分,即使其他技能都很一般,这种人才也是非常难得的,一般是顶尖的工程师。


如果你有特别擅长的技能,那就把它做到极致,达到业界顶尖水平。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力维度图是什么样的?或者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我的技能好少怎么办?现在练习还来得及吗?来得及的,今天岛主就要教大家一种快速提升的练习方法。





你看上面这张图,水池A的水存量比水池B少很多,在进水管一样大的情况下,水池A要赶上水池B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把水开大,让流量增速。

今天就教大家一种流量增速的办法——刻意练习,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技能达到75分以上,或许你曾经听过,但今天我会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它。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调用元认知的练习,我们在上一讲中讲过,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思维模式,所以任何不基于改变思维方式的学习方法都是耍流氓。
(没有看过第一讲的点这里: zhuanlan.zhihu.com/p/67


而思维模式的差异,究其根本就是元认知的差异,那什么是元认知呢?

1

元认知


元认知定义
什么是元认知呢?

即大脑在面对信息刺激时采取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判断,可能是分析,也可能是审视,记忆等。

大脑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参考过往经验,价值观,或者学到的方法论(包括但不限于这三种)。




比如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的经验会告诉你怎么做,你的价值观会判断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而方法论会指导你怎么解决最有效。

所以人和人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元认知的差异,而所谓的情商,智商的高低,也是由于元认知的不同。

元认知的差异
元认知的差异只要体现在元认知深度元认知迁移能力。

提高元认知的方法
1加强元认知深度
比如写作,元认知比较深的人,懂得谋篇布局,懂得埋伏笔,懂得制造高潮,而浅一点的人,可能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加强元认知深度的最好办法,是完善知识系统,学习好的方法论。

比如你可以学习记忆宫殿法来快速记忆知识,学习概率论来计算事件概率,学习黄金思维圈来思考问题,学习MECE原则来分析问题。。。。


努力完善知识系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可以事半功倍。

2增强元认知迁移能力
发现不同技能间可以共用的元认知,这样就不用重新形成一套新的元认知,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

以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设计,写作,讲课,用的那套元认知,都大同小异,都是整体把握,局部突破。

3冥想
学过瑜伽的读者们,应该都知道冥想的好处,它可以帮我们清空那些杂乱的思维,抚平我们焦躁的情绪,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具体方法自行百度哦~


2反思




每天选一个清醒的时间段,反思自己这一天所做的事,按照黄金思维圈从里到外思考,即:

1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可以不做吗?做别的可以吗?

2我应该怎样做会更好?

3我应该具体做些什么?


2

刻意练习

知道了元认知是什么,现在我们开始讲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过程
完整的刻意练习过程如下:






1分析,定目标
在学习一项技能时,我们第一步应该是去分析那些顶尖的大师是怎么做的,而不是直接开始埋头苦练。学习好的方法论,可以让你在练习时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无用功。

将学习分析得来的信息在脑袋里形成元认知后,就开始定目标,定下哪个阶段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好的目标应该包括三要素,一,有时间期限;二,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三,效果可评估。

2实践
根据形成的元认知开始实践,这里有几个实践的小窍门:

(1)慢即是快

我阅读文章很慢,因为阅读的时候,我不仅仅看文章内容,我还会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角度,遇到好的句子还会摘抄下来。这样虽然慢,但是得到的会很多。

(2)走出庐山

大家都听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人类的认知习惯也是如此,当你的思维一直囿于某方面时,很容易一叶障目。当一个一直没有进展时,你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事,先干点别的,或先学点别的,当你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说不定原来心里的那团迷雾就会散去。

我最深的一次体会就是小时候学街舞,同样的动作,老师跳起来就特别好看,明明动作也练到位了,自己跳起来就是不好看,一直不知道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在王小波的《我的师承》中,看到他关于文字节奏的解释时,我才豁然开朗,从此“节奏”二字在我脑中久久回荡,经久不散。没错,就是因为节奏,所以同一支舞每个人跳起来的感觉都不一样。慢慢地我也开始模仿老师的节奏,从此进步很快。

后来我把对"节奏"二字的理解运用到其他方面,如写文案,讲课,做设计等,仅这二字,就让我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更上一层楼。

其实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元认知迁移


3得到反馈
不同的技能,得到反馈的方法不一样,如唱歌,跳舞,演讲等技能,可以用观看录像的方式,看到练习效果;像一些软件技能,就只有市场能给你反馈了,水平怎么样,看能赚到多少钱就知道了。


4再次分析调整目标

通过得到的反馈,调整方法得到新的元认知,不合理的目标也要进行更改。

刻意练习的每一步都应该是主动调用元认知的。


刻意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前期缓慢性





很多技能,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自己进步了,这个时候你只能一直坚持,等到达引爆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质变了。

(1)中期波动性






实际练习过程中,函数图像是不会像上面那么光滑的,你可能会遇到平台期,有时甚至遇到反弹期,这时你可能就需要重新分析调整了。

3

坚持刻意练习的方法

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岛主教大家几个小方法:

1 赋予重大意义

(1)做完这件事,我就可以。。。

在线下做人才培训时,常常一次集训营要连着上二十几天,每天都是从早讲到晚,晚上还要备课到两三点,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觉得这真不是人做的事,后来我换了个想法,赋予了这份工作一个重大的意义,我告诉自己,上完这二十几天,就有钱带爸妈去旅游了,这么一想,每天深夜备课的时候都是幸福满满。上完一天,我就告诉自己,机票钱有了,再上完一天,又告诉自己酒店钱有了。。。。。。

而我另一个同事,赋予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上完这些课就去买戒指向女朋友求婚。

(2)只为自己打工

在工作中见过很多人,拿一分钱就只干一分事,更有甚者,拿一分钱只干半分事,还以为自己耍了小聪明,熟不知这是傻瓜才干的事。

我们做的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是有两份工资的,一份是老板给你的薪水,另一份是自己的成长。老板给你的薪水或许很微薄,但自己的成长是无价的。聪明人都会知道,自己做的每份工作都应该是为自己打工,给老板打工只是顺带而已,或者这样想,现在给老板打工,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只给自己打工。

2把成功当做习惯
(1)用成功浇灌成功

和人类一样,在老鼠的世界里,也分“大哥”和“小弟”,狭路相逢时,“小弟”会主动后退给“大哥”让路。有位医学教授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两只老鼠狭路相逢时,用激光去刺激明显处于弱势的老鼠的大脑,结果这个“小弟”,像打了鸡血一般,成功将“大哥”逼退了

当这个“小弟”,在外力作用下,六次逼退“大哥”后,它不再需要任何外力,就敢于向“大哥”发起挑战,并且成功击退。原因是前六次的胜利,增强了老鼠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的连接,改变了老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其实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当做成功一件事后,你就会增强信心,下一次就更容易把这件事做成。当大脑被多次灌输了成功的概念后,就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连接,从而加强对成功的信念,指引我们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而成功又反过来再次增强信念,如此往复。所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所以,我们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可以把目标切割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你的大目标是成为一个作家,那你的小目标就可以从成为某个平台上,拥有一百个粉丝的写手开始,达到一百个后,再把目标再升级为一千个,一万个。。。只要你的目标是坚定的,这些小小的成最终会质变为你心中期待的那个大成就。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里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2)成就感迁移

培训时遇到过一个姑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不自信,常常低着头,也不敢大声说话,问她有什么擅长,她想了半天说没有。我看她手写的自我分析时,发现这姑娘的字写的极其好看,一问,她说自己练了十几年的硬笔书法,但现在基本都用打字,这个技能用不上了。我说谁说的,现在字写得这么好看的人极少,你到随便一个视频分享app上都能火。姑娘半信半疑,从此开始在抖音上分享手写的金句,不到半个月就收获了好几万粉丝。

再次见到她时,发现她身上是发着光的,再学什么东西都非常自信,学得非常快。

如果你暂时在工作上并不优异的话,可以先从自己别的特长下手,先努力取得一定成就,这种成就感是可以迁移的,当你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可以很优秀时,你的大脑会告诉你,我什么都可以很优秀。

3以用为学
一个作家朋友的儿子,今年六年级,文章写的非常好,拿过很多的奖,也被许多知名作家表扬过,向朋友请教怎么把儿子教得这么有才时,朋友笑笑说,给他开了个公众号而已。

原来朋友的儿子前两年作文成绩特别差,于是朋友就给他开了个公众号,拉了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一些作家圈里的朋友关注他,教他写作。没想到他儿子自从某篇文章,被其他作家表扬说颇有些鲁迅的意味后,大受激励,从此爱上了写作,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都要写一篇,从此越写越好,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每次收到粉丝赞赏,小孩就会开心半天。朋友开玩笑说,这小子六年级就有自己的事业了。

当把自己的能力用起来,并且得到别人认可时,特别是得到专家的认可,或得到市场的认可时,这种激励可以延续我们的学习热情,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比如小学课上被老师点名表扬时,那节课就会听得特别认真,要是经常被表扬,就会特别爱这个学科。

4以教为学
当你能用所学的技能给别人带来帮助时,你会发现特别幸福,像我自己就是这样,累的要死的时候,听到学员说进步了,升职加薪了,都会非常开心。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增强自己的技能。

最后岛主送大家一句话:你的现在,是你过去所有的总和,而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




小提示:这讲篇幅有限,在下一讲中,岛主会更详细地教大家一些方法论。

阅后提醒:
1.点赞,偷偷收藏的朋友,也给我点个赞呗。
2.关注我和我的专栏,此篇文章为课程的其中一讲,关注即可以系统学习全部课程。
3.关注公众号:精英进化岛,此篇文章为公众号课程的其中一讲,因知乎排版限制,影响观感,建议关注公众号,公众号比专栏早一天更新哦。

发布于 2019-06-11 18:24
  •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有什么用?

其实,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来。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自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大脑的。例如:

1. 身边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每次吵完架,才会回头去想:其实也没多大事,但是为何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

为何有的情侣或夫妻却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认真的聆听者”?

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

3. 为何都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


你再回想下,以前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同学,经过若干年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体现出来了。

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的很大。


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其实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

元认知能力: 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原本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人的成就只与其元认知能力有关系。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明白:我们的大脑可以有多个层级。

元认知能力弱的人,其实大部分时候是被大脑控制的,而没办法主动去控制大脑。那么多人很容易受情绪干扰,其实就是因为你是站在最底层与大脑“打架”。


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通过有效的办法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大脑

为了更好的理解元认知能力是如何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来看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何通过自我意志的“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一番事业的。


他就是曾国藩。在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连续被提拔七次,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

曾国藩这个人很牛,后来他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大功臣如果还能有善终,绝对有了不得的官场生存能力。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得看曾国藩。”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国藩。


如果一个人天生特别聪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们称其为天才,比如图灵、牛顿。

如果一个人天才资质平平,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那我们就要仔细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天才离我们太远,而且是基因决定的。我们虽然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基因,却可以通过提高元认知能力提高自己。


其实,曾国藩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怎么说呢?

曾国藩小时候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曾国藩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


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睡着以后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都会背了,他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临走还回头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


虽然,曾国藩28岁考取了三甲进士。当时有人说他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进士出身,看不起他。

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三甲的进士就是皇上可怜你们,赏赐你们,你们的身份也如同进士。


不仅如此,青年时代,他还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

有一次,咸丰皇帝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给皇帝提意见。就好比,现在领导让下属给领导提意见一样。

一般,作为下属只要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就可以了,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了”。可是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

  • 第一条,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价,何况是皇帝老子。
  • 第二条,皇帝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这不明摆着说皇帝表里不一吗?
  • 第三条,皇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艾玛,有这么说领导吗?

你说这么直白的挑领导的毛病,领导能不跟你急吗?

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脸色变的通红,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国藩。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曾国藩不仅只跟皇帝这么来劲,跟自己的同事也是一样,都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

曾国藩刚刚拉起湘军的时候,带着队伍去了江西。

当时的江西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权力欲特别强,他认为曾国藩不是正规军,就是不是国家的“正式在编”,而是“临聘人员”,就得归自己管。而且曾国藩所有的粮饷都是从他这儿拨出去的,所以这个巡抚动不动就跑到曾国藩的军营里说三道四。

曾国藩看这个老头儿不懂军事业,所以经常不听他的,就写了一封奏折,到皇帝那儿告了这个巡抚一状。

皇帝说:“那好,把这个巡抚迈给办掉吧。”

继任的江西巡抚上台之后说:“你曾国藩是个不懂规矩的人,前任巡抚怎么对付你,我还是怎么对付你。粮饷就在我手里,你不听我的,我就是不给你。”

所以曾国藩只能自己想办法,找一些富户去劝捐。现任巡抚和前任巡抚的做法如出一辙,谁敢支持曾国藩,他就给谁颜色看。所以,曾国藩在江西也混不下去了。


这一阶段是湘军崛起的阶段,也是曾国藩混得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当时他给皇帝上的奏折里面有四个字,叫“积泪涨江”,就是他心里堆积的泪水都能让江水上涨。你说他在单位里混的惨成什么样子了。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书信里写过一句名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磕得粉碎,而且还得不到皇帝的原谅和支持。所以,他的年轻时代是及其郁闷的。

曾国藩事业真正开始上升、有起色,是在他回老家进行了两年反思修身后,对自己的大脑进行了“刻意训练”。用今天的脑科学词汇讲,就是对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了升级。

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守孝。

皇帝当时劝他:“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还回家守什么孝呢?为了国家的安危,你要素服从军,必须回到战斗岗位上。。”

曾国藩说:“回来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份气受够了,我绝对不在没有督抚大权的情况下,再去领兵作战了。”说白了,他就是找皇帝要督抚大权。

此时太平天国正在天京闹内讧,太平天国领导人石达开和杨秀清当时杀得一塌糊涂。石达开领兵出走后,太平天国眼瞅着就要不行了。咸丰皇帝一看,太平天国经过天京内讧之后,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少天了,于是就对曾国藩说:“那你就回家去吧。”

这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作为当事人,曾国藩心情特别不好。毕竟不为领导所需要了,心里还是很失落的。

所以曾国藩一回到自己湖南老家,马上就气的生病了。而且经常失眠。

但是,就是在老家的这两年里,曾国藩通过修身的方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通过读书,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和见识。

这两年,他读了很多老庄的书,心态渐渐地就平复下来了。

其次,他学会了经常反思。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以前,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觉得别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


但是回老家这两年之后,每日刻意去反思自己,他的心性大变。突然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这个时候再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长处。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这说到底,是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控制你的大脑。

... ...

终于,曾国藩的运气又来了。

就在他回家两年之后,把自己的心性磨得差不多的时候,咸丰八年(1858年),皇帝又要他出山。因为太平天国死灰复燃,接连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开始反扑了。

此时的曾国藩做事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他回家之前认为,皇帝你不给我督抚大权,我就不来给你打仗。但现在他不这样想了。皇帝的诏书在六月初三下达,他六月初七就启程了,一点儿不废话,前后准备仅仅用了四天。


曾国藩后半辈子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跟前半辈子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第一次起兵的时候,皇帝每次都像求着他似的,说你去救一下武汉吧,你去打一下哪儿哪儿吧。他都不愿去,推说兵没练好,而且每次说话都是有棱有角的。

但是他再次出山之后,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变得柔顺了很多。比如说皇帝曾经有一次让他出兵四川,曾国藩明知道不妥,是瞎指挥,而且让他带一帮湖南人跑到四川去,又要依赖别人给他拨粮饷,这个罪他之前已经受够了。

但是经过大脑升级的曾国藩已经学会了不直接拒绝,就跟皇上各种周旋,一会儿说我正在打景德镇,很快就打下来了,您再等等我。一会儿又说,我把当地的太平天国灭掉就行了。总而言之,就是一直跟皇帝拖,拖到后来皇帝一看,四川已经没事了,就说那行,你不用去了。君臣之间的交流,不像原来那样刚性了,而是变得更加地柔软。


曾国藩第二次复出之后,他所有事情的处理方法都变了。

比如说跟其他同事,原来动不动就指责这个不忠君、那个做了逃兵。现在他不这样了,出山之前,他不是在家准备了四天吗?

这四天他还干了一件事:给所有他将来要打交道的同事写信。从比自己大的职位领导到自己的下属无一例外。信中都是这么放低身段谦虚的说:你指导指导我,我这次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和别人完全不一样。他人的作风是严格要求别人,却宽松要求自己。而曾国藩正好反过来,是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宽松对待。因为他明白,他能控制和改变的是自己的大脑和行为,而不是别人的大脑。

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上任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了,给他办公馆,送家具、钱什么的。曾国藩一看,说不错,你们当差很谨慎,很用心,但这么多东西我不能收。我也不能全不收,我收下这七领草席好了。

这就是给双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儿碰一鼻子灰回来。

这也是曾国藩后来的处事原则:不给他人难堪。我能控制自己,但是我不去控制别人。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


曾国藩这个人前半生和后半生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通过有效方法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来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再来看下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具体来看,元认知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观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绪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用元认知能力。

就拿曾国藩控制情绪来举例,他知道自己无法“情绪控制”去严格要求他人,及他的同事因为这不与他好好合作(“情绪控制”及相关的现象)就是“元认知知识”。

当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生气”,同时去控制大脑去想“我为何生气”,这个自我思考或者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元认知意识”。

有了元认知意识后,能进一步控制大脑,去思考“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就是“元认知监控”。


我们看到,曾国藩在老家两年的“刻意训练”(通过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控制自己的大脑,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最近的二十年,认知科学与脑科学长足发展,关于“成功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了很多次的升级。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自于“刻意锻炼”。而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锻炼”,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反过来,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可以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


现在,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

我们回过头来看下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几个现象:

1 . 身边的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在在自话自说的时候,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而这保证了有效沟通。

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住的人,你会觉得他能控制自己的大脑吗?


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

在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作真正的价值... ....

所谓的情商高只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本质上是他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因为元认知能力不光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


3. 为何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

一般人读书都是读完就忘记了,更别说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思维,以及在生活中利用学到的知识了。

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和“修正”。

你在读别人的文字的时候,就是在拿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作对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样,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锻炼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但是大多数人其实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更多的人其实是在比别人多多了多少书(当然,有些人甚至连书都不读了,自从离开学校后)。

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也不记笔记,而现在每看一个概念都会反复看几遍,直到真正看懂了才继续往下看,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会记笔记定期回顾。

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


所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差,或者大部分时候你不能在更高层次去控制自己的大脑的话,可以从以下几点“刻意训练”提高你的元认知能力:

1. 阅读提高大脑认知水平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名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名族就不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

你看,语言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几乎不怎么看书了,所以大脑里的概念其实还停留在N年之前。

优秀的书籍和文章则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工具,只有大脑认知水平提高了,你才能增加知识,从而才有机会将知识转变为见识

同时,如果你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现在要有选择的去读,并且要认真的去读,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从记笔记定期回顾。

其实,阅读是最有效的休息大脑的活动。2015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和Hubbub做了一项关于休息的研究,调查了来自134个国家的18000人。最后得出前三名有助于休息的活动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


2、反思活动提高元认知过程

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每天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就会不自主地回想自己当天和别人打交道的情景,然后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发挥好“哎呀,我当时应该这样做才好”。

我一开始也是随机地、不自主地回想,后来我强迫自己每天晚上要回想一下当天做的事情:

1)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确?

2)做事的想法从何而来?

3)为何要这么解决这个事情?

4)在解决这个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5)有没其他可能更好的方式?


我会像做手术一样修复我认为应该值得改进的地方。慢慢地我就发现我每天做事的效率不仅提高,而且自动拒绝那些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的事情。

正是因为每天结束之后的反思过程,不仅仅是像其他人一样懊悔,而是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大脑。

反思的过程其实是你在控制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你控制住大脑去集中注意力,进而把这些注意力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就是你不断运用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坚持去反思,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元认知能力其实很弱。

现在想想,有多少人能够想起一周前,一个月前,甚至一年前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呢?其实能坚持反思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也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通过“刻意训练”还需要两年才提供元认知能力,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这事急不得,想想你需要训练多久,关键的是你是否能每天坚持呢?



参考资料:

罗辑思维 &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元认知能力》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编辑于 2019-01-25 14:08